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isis叙事diesis的着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後,对叙事尤其是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的内容到的形式,再到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as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 来分析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gibn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 後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ja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forster和马克·肖尔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t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 叙事学理论1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diir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 和“情节” 之间的差异,“故事” 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 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 和“情节” 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g勒出其後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 ,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x而不是具t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尝试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着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後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x的理论构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cha0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 -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s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b0的“新贵” 。